摘 要:“語伴”,究其詞義也就是語言伙伴。語伴活動是當今很多大學里語言學習者運用目的語環境練習漢語較為普遍的課外活動。通過調查發現,多數存在無組織、無管理、虎頭蛇尾等問題,為改善這些問題,意在建立創新的語伴合作模式。文章主要討論了該模式在活動內容、監督檢查機制、預期效果等方面進行的創新,并通過兩學期的實踐,探究該模式給語伴雙方帶來的最大現實意義。
關鍵詞:語伴合作模式 二語習得 創新 共贏
語伴活動是當今很多大學里語言學習者運用目的語環境練習漢語較為普遍的課外活動。由相關專業如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中方同學與留學生結合成語言伙伴,在真實的語境中,達到練習漢語的目的。美國聯邦語言實驗室的專家經過試驗發現:在語境中學習語言的速度是驚人的。該實驗的結論指出,學習語言,自學、被動去學是學不成的,不論大腦記憶力有多好,沒有語境,語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而語伴正是營造語境的關鍵元素。語伴之間的互動能形成一種語境,語伴的語言學習和運用是一種互動的過程,共同進步,達到學習和運用語言的目的。
一、語伴合作模式的創建
通過調查發現,多數高校里的語伴活動一般是自發性的,由中外學習者自發利用各種機會去尋找語言伙伴,多數是以交友為目的。其次,語伴活動多是短期的交流活動,如組織聯歡會,交流會等,也沒有起到長期利用目的語環境練習漢語的目的。
如何改善語伴活動名存實亡的狀態,如何使語伴活動能成為有效利用目的語環境實施的有意義的課外活動?為了解決語伴活動存在的這些問題,我們意在建立語伴合作模式,在語伴活動內容、監督檢查機制、獎勵措施等方面進行改革創新,促進語伴合作活動規范化、制度化、長期化,實現語伴雙方合作共贏。
二、有效開展語伴合作模式的創新之處
1.自由與約束相結合
語伴雙方都是成年人,有較強的自主意識,所以既要給他們自由的空間,給予他們尊重,又不能放任,需要稍加約束,否則活動不能持續進行。自由與約束相結合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體現在活動內容上,二是體現在活動參與上。在活動內容上,既有較為自由的單獨交流活動,又有紀律性較強的集體活動。單獨交流活動的時間地點活動形式自由支配,根據個人愛好自由選擇,但集體活動則需要所有語伴共同參加。在活動的參與度上,我們在自由報名的基礎上再進行組隊,如果中途出現不滿意等狀況還可以更換語伴,但我們會對參與活動的次數、活動的記錄情況進行考評與監督。
2.建立長期有效的活動機制
很多學校留學生課外活動形式較為單一,組織的間隔時間較長,缺乏連貫性、系統性,甚至是有時間就開展課外活動,沒有時間就推遲或取消課外活動。這樣的課外活動會導致活動開展時間不規律,秩序性差。學校組織的課外活動次數少,學生參加的次數就少,鍛煉漢語的機會自然就不多。為避免以上問題,我們采取了相應措施加以解決。該活動有專門負責組織的老師,成立了專門的組織管理團隊,活動的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活動側重點。在中方學生與留學生建立語伴關系之初,留學生剛到中國,漢語水平較差,尚未適應中國的社會環境,此階段中方學生的側重點為幫助留學生適應目的語的環境,調整心理情緒,這就可以鍛煉中方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同學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流能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言語交際中具有不同的說話規約,遵守不同的交際原則,如怎么開始交談,怎么繼續交談,如何使談話輕松愉快地進行下去。當語伴活動進行到一定時間后,側重于漢語的練習,雙方都可將課堂上學到的漢語知識和中國文化知識有意識地運用到實踐中。
3.以實現雙方互利共贏為目標
以西南大學的語伴活動為例,通過調查得知,該活動雖建立多年,但沒有取得良好發展的重要原因在于中方同學態度比較消極。留學生普遍反映,多數情況下都是他們主動與中方語伴聯系,但中方同學會以沒有時間等各種理由為借口拒絕,所以后來就不再經常聯系。中方同學普遍認為,語伴活動對留學生的意義更大,我們就是耽誤時間陪他們練習中文。所以說我們在涉及語伴合作模式的各項活動時,就要充分考慮中方同學的感受,盡可能扭轉他們的片面認識,將對中方同學的作用最大化,為他們提供實踐機會,增加教學經驗,鍛煉跨文化交際能力,最終達到雙贏。例如語伴雙方需要記錄每次的活動內容,留學生需要記錄每周的活動內容,見面時間,見面地點等,而中方同學則需要記錄文化現象,語法易錯點等內容。
三、語伴合作模式的意義
(一)保證活動時間,提高語伴雙方參與度。
對于語伴雙方見面頻率這個問題,我們通過問卷及活動記錄進行了了解,在語伴合作模式尚未實踐之前,通過表1可以發現,多數語伴是每個月見面一次,有五分之一的語伴從第一次見面認識之后就幾乎是“失聯”狀態,能夠保持一周以內較為理想狀態的交流頻率只占四分之一。而當我們對該活動進行有效的組織監控之后發現,超過一半的語伴都可以做到每周見面,而幾乎不見面的語伴數量較少?梢,單從這一項就可看出語伴見面時間的增加也就意味著他們參加該活動的積極性有了顯著的提高。
表2是他們每次見面的時長。筆者對活動記錄中每次見面的時間進行了統計。結果顯示,多數見面保持在1-3小時。通過訪問得知,有些時候比如一起游玩,一起學習,就可能會在一起半天以上。但也有四分之一的見面是在一小時以內,這也是極其正常的,一般是一起吃飯,或者是中方學生幫助留學生解決作業難題等。
見面頻率與見面時長都有了保證,見面時間也就得到保證,在這段時間內無論以什么樣的形式進行交談,留學生都會盡可能在語境中練習漢語,中方學生也會對其進行話語監控。
表3反映了語伴雙方對該活動的態度。在語伴合作模式實施之前,我們對其當時的語伴活動進行了解,雖然見面時間沒有保證,虎頭蛇尾,無秩序可言,但他們卻沒有否定語伴活動的作用。將中西方同學的態度作比較,明顯留學生對該活動更滿意,更為認可,但實施語伴合作模式后,中方同學的態度有了明顯好轉,他們在不斷發現這個活動對他們的積極作用。
(二)提高漢語水平,減少心理焦慮。
克拉申提出的關于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有一點是“監控假說”,該理論認為成年人學習語言與兒童的差別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是如何運用監控方法的。運用這一方法有三種情況,其中一點是很少使用,往往發生在學生身處目的語國家,有機會接觸自然的語言環境,說話者在改正錯誤時多憑感覺,自己不太清楚語法規則,其結果是出錯的機會可能要多一些。出錯后,留學生感覺不到自己的錯誤所在,由于社會的寬容度,與之交流者往往自動忽略他們的錯誤。但經過對漢語國際教育學生進行培訓后,他們就要去揣摩何時以何種方法去對留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糾錯?梢酝ㄟ^長時間的積累去發現他們在發音、語法等各方面的問題。
其次,方言的使用率在實際的生活中占很大比重,以重慶為例,在生活中,即使是校園里,重慶當地人講話以方言為主。當留學生真正的在社會環境中進行交際時,交際對象很可能就是操著方言的中國人。有留學生反映說,他在與中國人交流的過程中已經告訴他你說的話我聽不懂,可不可以用普通話時,有很多情況下他們還是使用方言。這就會使留學生在實際的交際中出現障礙,產生挫敗感和心理焦慮。另外,在社會環境中交際時,相對于課上教師所用的“教師的語言”來說,語速會變快,并不是使用他們課本中學的規范的語法,所以他們聽起來就會有困難,影響他們進行成功的交際。而當留學生與語伴交流時,語伴是漢語國際教育及中文專業的學生,他們可以使用標準的普通話,他們可以根據語伴的漢語水平適當調節自己的語速,讓留學生產生心理認同感。
(三)創造教育教學實習機會,積累教學經驗。
對于中方學生,特別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而言,通過與留學生進行交流,參加語伴合作模式開展的各種活動,不出國門就可以對留學生開展教學活動,切實把平時的理論知識運用于教學實踐,促使以后有目的的學習,找到充實完善自我的方向。有中方同學在活動感想中提到,我會引導語伴去克服難題,但是我不會直接告訴他們答案,要讓他獨立思考。這就在無形中鍛煉了中方語伴的教學能力。據調查,如今高校在開展對外漢語本科專業實習工作的時候,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時間安排不妥當、實習崗位不足、實習模式單一等。而能為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生提供對口專業的實習機會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高校不會給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生提供出國實習的機會。以西南大學為例,本科階段能到國外實習的同學的比例尚未達到四分之一,剩下的則去中小學實習,或是自己找實習單位,無法很好地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實現實習的真正意義。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會影響到對外漢語專業實踐教學的效果,也會影響到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學生以后從事本專業研究的信心。如果他們有大量的時間參與語伴活動,將學到的對外漢語教學方面的知識運用其中,有計劃地與留學生交流,就能練習漢語教學能力,鍛煉跨文化交際能力,也會從中體會到從事漢語國際教育的樂趣。
(四)收獲友誼,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
通過語伴雙方的活動感想記錄發現,幾乎所有同學都提到通過語伴活動找到了好朋友,收獲了友誼。在留學生的活動感想中有人提到,在我剛來到中國,來到這個學校時,漢語也不好,都是我的中國語伴在幫助我,每次都很有耐心。也有同學提到,我是第一次出國,很想家,是我的中國語伴一直在安慰我,我有不開心的事都會告訴他。他們還會一起利用假期出去旅游,甚至有同學在暑假、寒假直接去了中方語伴家旅游做客。留學生在口語課上談到語伴活動,談到自己的語伴時,都是真情流露。
中方同學也不例外。他們非常珍惜交到外國朋友的機會,同時在情感上也很接納這份友誼。有同學談到,語伴還不如我年齡大,就一個人來到異國他鄉,我家離學校只有幾小時的車程,我都會經常想家,所以我要用真心陪伴她。還有同學說,外國同學的處事方式和我們中國人有差異,我語伴就特別直接,很簡單,很單純,我特別喜歡,感覺有了語伴,我的大學生活更豐富了。更有同學提到,每次見面,為了不讓語伴覺得無聊,我會提前想好我們要一起做的事情,我會給他講我的家鄉……
四、結語
語伴合作模式在兩個學期的實踐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語伴活動的規范化、制度化、長期性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在實踐中仍然暴露出一些問題,如高年級學生的參與度不高,活動形式還不夠新穎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解決。與此同時,我們還需繼續探討如何在目的語環境中更有效地開展課外活動。
參考文獻:
[1]劉珣.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0.
[2]徐子亮,吳仁甫.實用對外漢語教學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87.
[3]徐子亮.外國學生漢語學習策略的認知心理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1999,(4).
[4]王建勤.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習得研究[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1997:47.
[5]李玉軍.留學生課外語言實踐過程中的幾個問題[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6,(4).
[6]沙宗源.課外語言環境對留學生漢語習得的作用和影響[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7).
[7]丘萍.國際化背景下“語伴交流”及意義[J].外語交流,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