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中學語文編輯室主任,中國教育學會、中學語文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本華:要著力于核心素養,建構未來所需要的語文能力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年,我不僅想到中國語文教育的未來,這個未來可以是“十九大”報告里基本實現**的2035年,也可以是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強國的2050年,甚至可以是更長遠的未來。那么我們未來怎么來設計我們的語文教育?
第一點,應該著眼于國家方略,思考語文教育的未來。語文教育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平地而起的,而是奠基于國家總體發展的大局,這是我們思考語文教育首先關注的一點。
國家總體發展的大局是什么?遠的,就是黨的“十九大”為我們勾畫兩個一百年的美麗藍圖。
近的,就是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當中所指出的,在這個報告里面,對我們2035年未來教育有一個總的目標,它說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這樣一個內容,我想語文教育培養文化自信、堅定文化自信做出自己的努力,這是第一點,著眼于國家方略。
第二點,要著力于核心素養,建構未來所需要的語文能力。語法、修辭、邏輯、文學、聽、說讀寫這都是語文業界大家說慣了的耳熟能詳的一些概念。那么在可見的未來,到底我們需要怎樣的語文能力?這應該是語文教育者多少年來一直在探討的問題,
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著名的語文教育家張志恭先生,他在上世紀80年代就提出,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角度來說,從三個面向的角度考慮,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的時候,社會普遍需要的將是如歷史上描寫智力超長的才子們那種出口成章的能力,因為他們要用自然的口頭語言處理工作,指揮機器干活;那種一目十行、過目成誦的閱讀能力,因為他們需要讀的東西太多了;那種揮灑自如,倚馬可待的寫作能力,因為他們時間很珍貴,必須在盡可能短的時間里,寫出他們生活和工作中需要的東西。大家想想看,上世紀80年代,(張志恭)先生提出這么好的愿景。
我們回過頭來想一想,我們語文教育現在已經是21世紀初,是否已達成這一目標呢?我想我們在座的每一位老師,每一位同志心里一定有一杠秤,這就不得不讓我們進一步思考。那么到了21世紀,到了這里說的2035年甚至2050年,甚至更遠的未來,那么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語文能力,這是擺在我們每一個語文教師,每一個語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所以我就由此想到了我們現在非常熱心的話題核心素養。
我們語文核心素養,概括為四大核心素養:語言、思維、審美、文化。這些素養怎么樣讓學生才能來達成?核心素養內涵突出強調個人素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
我們目前都在編高中語文教材,高中語文教材也在從這些核心概念出發,擔當、自信,文化自信,家國情懷等等這些方面出發,在做這件事情。一是要更加注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二是從價值曲線上看,反映了學生終身學習所必須的素養,以及國家社會公認的價值觀。第三,從教學實踐看,它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創設真實的社會生活情境,培養解決實際生活中問題的能力。
從教學實踐來看,這個目前也是我們做語文教育,特別是我們現在正在做高中教材,最集中考慮的問題,到底什么是真實的語文情境?怎么樣在這種大情境下來讓學生動起來,給他們任務,讓他們干起活來,從而達成素養,這恐怕是目前我們考慮的最多的。
第三點,開放創新,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語文教育。我想這個目標很高遠,到底怎么來做才能達成這樣的目標?不管是2035年還是2050年還是未來很多年,才能達成這樣的目標,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做出努力。我這里不展開說只提幾個要點。
1、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揮語文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2、堅持守正創新,借助新技術手段促進語文教育均衡發展。3、滿足未來人才多樣化、個性化發展的需要,構建開放有序的語文課程體系。4、重視未來社會對語文教育的期待,培養社會需要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5、正視語文教師的現狀,強化課程建設自覺意識。
北京大學中文系與比較文學系教授戴錦華:中文不僅是中國的語言文字,不僅是中華文明的存在之源、立國之本,它作為母語教育,它是整個文化身份、文化想象和文化自覺的基礎。
我自己從來沒有進行過教育學研究,也從來沒有能夠介入過中小學語文教育實踐,所以是一個十足的外行。
我能對于語文教育發展談自己看法的資本,就是從童年時代開始我就是一個瘋狂的閱讀者,就是一個瘋狂人文學的閱讀者,好像我在江湖上的名號,有一條引以為傲的,就是說很多的年輕朋友希望趕上我的閱讀量。就是從那個時期起,直到今天我始終在大量的閱讀,而且我始終在回憶我受益于1979年《人民日報》的一篇短文,倡導全民讀書運動。當時它的口號叫博覽群書,不求勝解。語文老師肯定要罵我,但是我深深受益于這樣一個說法,我大量的閱讀,我甚至不分良莠地閱讀,我甚至吞食垃圾,但是我一生的思想、學術、人生道路、生命經驗受益于閱讀。
相對于20世紀,對于現代文明,對現代文明前景全部構想,我們已然生活在未來之中。我也多次強調,這剛好是一位美國教育學家說的話,他說我們正在經歷一場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技術革命。這場技術革命在深度和廣度上超過了工業革命。而這個深廣的革命正在人類社會普遍發生,人類社會方方面面,從全球政治經濟軍事結構到我們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都在被這個技術深刻的改變。
后面一句話就不是這位教育學家所說,而是法國未來學家所說,他說:令人驚訝并令人憂心,當深刻技術革命已然發生,人類社會、人類結構、人類文化整體被改變的時刻,人類社會對此完全未經討論,始終未曾抵抗。
讓我們停下來思考一下,當我們經由技術革命,而獲取更便利的手段,而獲取更廣闊的世界,獲取更多的更舒適的現代生活的時候,人類社會、人類文明究竟為此付出了什么?在我們獲得同時我們失去了什么。這也就是今天我們會議的一個潛在的巨大的在場者或者我們有一個巨大的主題,關于數碼技術,關于互聯網或者大家習慣說的方法互聯網+。
關于移動通訊平臺,關于人工智能,關于VR技術。我想每一位老師我和你們一樣,我們面對著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學生自稱他們是二次元,自稱他們是數碼原住民,自稱他們來自于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文化,我們面對著他們。我們同時面對著我們自己的身份,教育,今天是什么?某種意義上說,當智能手機出現,當移動通訊平臺是每一個人隨時隨刻隨身攜帶的這樣一種工具,其實它早已經超出工具,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可穿戴設備,甚至可以說是我們身體的延伸。
當我們面對這樣一個現實,我經常感到惶恐,我經常自我安慰,我已經臨近生命倒計時的時刻了,因為在這樣一個現實面前,在這樣技術硬件環境之中,教育和教育者的角色都被改變了,某種程度上,對我來說,大學教育不只是單純傳遞知識的空間,它對一個教育者提出最大的挑戰,教育者不僅傳遞知識不僅分享知識,而且應該是問題的提出者。一個教育者不僅傳遞知識,而且應該和學生分享思想,同時嘗試去完成思想能力的培養。
在我這個外行者看來,廣義的語文教育,也就是人文教育,它的重要的功能也正在于此,提出問題、分享思想,分享思想的能力獲得思想的能力,在這個意義上,我很高興我是中文系的一個教授,我很高興我在廣義的人文學的場域之中。因為作為一個人文學者,我們始終在和我們的學生、我們的課題、我們的社會一起經歷成長。我們應該是前沿的回應社會問題的人。所以對我來說,所謂新技術革命所提供的不是一種所謂技術手段,我們不是僅僅的獲得了新的便利的工具,而是為這樣的一種革命性的變革所改變。他們不光改變社會,不光改變文化,他們改變了我們自己。這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一點。
那么再次回到法國未來學家的說法,它未經討論、未經抵抗,換句話說我們甚至不自知置身于這樣一場劇烈變化之中,我們沒有充分意識到這種變化究竟在什么意義上改變了我們生存的世界,改變了人類社會。但是我想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必然面對的就是,也許我們會稱之為“代溝”的那樣的一種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與學生之間的隔膜。而作為一個大學的老師,在大學教育當中,大概近年來經常會讓我感到極度痛切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大學一年級崩潰,他們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大,毫無疑問是精英,毫無疑問是成功者,但是他們在成功者的新的一站中崩潰、跌倒。
當我看到有多少大學本科學生接受心理咨詢的時候我感到震撼,在我身邊,我的學生開始以心理問題退學。他們描述當中他們始終的困惑是無力去處理,他們被教育所賦予的知識,與陌生的某種意義上是酷烈的現實之間的落差。他們沒有辦法去處理,他們越來越完備的教育,越來越豐沛的知識,越來越清晰對于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把握和他們事實上所處的這樣的一個被新技術壓縮為一個短暫的現在時的這樣的一種生命體驗。
當抖音把人們的接受時間切割為10秒、15秒的時候;當游戲開始成為一種真實的資本流動的空間;當電競成為新的一種成功夢的時候,我們是否在用虛擬與現實,娛樂與現實這樣的概念去面對他們。
在互聯網+語文,在新的課標,新的構置,我們希望再一次打破藩籬,打破界限、打破落差、打破區隔,打破不平等,去重新獲取一種教育平等的可能,而這是人文精神的基礎。我不懂得語文,我不懂得語文教育,我可能在這兒談的是對朋友們來說有一點空洞的人文學。但是與我語文教育的根本在人文學。
人文學關于人,關于人之本,關于成人之道,關于做人之道。
那么它是共享,它是創造,它是回應。在這個意義上說,我們重新連接歷史,我們重新討論經典是為了擁有未來,贏得未來。一邊未來來得太快了,但是未來不是明天,人類社會是否能夠創造一個屬于自己的未來,我們是否能夠在未來的時刻去延續對未來的暢想,在其中我以為中國,中國文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中文不僅是中國的語言文字,不僅是中華文明的存在之源、立國之本,它作為母語教育,它是整個文化身份、文化想象和文化自覺的基礎,但不僅如此,中文畢竟是一種媒介,中文帶我們連接世界。中文帶我們在今天這個時代成為世界的有機的組成部分。但是不同的是,中國崛起是五百年現代歷史上的一個例外,而作為例外而崛起的中國,中國文化是不是能夠在一個可持續的脈絡當中繼續占據它作為世界大國的位置,要求的是創造力,不在是追趕,不再是模仿、重復,當我們說到創造的時候離不開想象,人文學是想象的翅膀。
語文特級教師程翔:母語強則國強
我們都是教語文的,但是語文的名稱只有一百多年的時間。如果追溯的話可以追溯到近代著名《天津條約》簽訂之后。中英《天津條約》第50款,寫著中國和英文如有遇到文辭辯論之處,總以英國的意思為正義。用中國話說不算數,只能是按照對英文的理解為主。
這是一件非常屈辱的事情。
于是中國人開始學習英文,最早北京和上海,同時開辦通文館,這就是中國人學習英文的一張照片。于是洋語和洋文進來。原來我們自己那個東西叫什么?叫國語和國文。所以洋語和洋文這個概念,催生了國語和國文。
這是目前我們所見到的最早出現語文的一個文獻資料。就是張之洞在創辦水陸是學堂奏折當中講的,水師學英文語言,陸師學德國語言。由此看出來,當時因為科學技術落后特別是軍事科學落后,我們開始搞洋務運動,要追趕西方的軍事科學,那么要學習西方就必須學習他們的語言或者借用語言來學習他們的技術。再往后發展就有了中國教育體制的改革,“癸卯學制”的出現,一直到今天,我們的教育體制基本上是“癸卯體制”的過程。
再往后發展,大家都知道葉圣陶先生提出來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就是講的語文。我們今天講的舉行語文就是葉老這里出來的,學習口語學習書面語。在葉老之前經歷了這么漫長的過程。
當時有一個鄧實的人,他說故一國有一國之語言文字,其語文亡者,則其國亡,其語文存者,其國存。
楊絳先生說,我十分愛我們的文字,幾千年中國的統一靠的就是漢字。
大家都熟悉,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名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最后一課》里邊。很遺憾的是今天《最后一課》又是因為這個問題被取消了。
希特勒說過很有名的話,消滅一個民族,首先瓦解他的文化,要瓦解他的文化,要瓦解他的文化首先消滅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從他們學校開始。說得多深刻。
美國有一個傳教士在中國生活了43年,他寫了一部書叫《中國總論》,十分明顯,聯合的紐帶被取消,代之拼音文字,中國人很快就會分裂成許多小國。羅馬帝國的分裂就是典型的例子。羅馬帝國后來分為東羅馬和西羅馬,一方面用斯拉夫文字,一方面用拉丁文字。語言的分裂,造成了這個國家的分裂,后來他們繼續分裂,所以現在的地中海沿岸是眾多的小國。
費正清,非常著名的漢學家,他寫過一部書《美國與中國》,他講中國語言按性質來說不是社會的一種工具,而是社會一種制度,它本身就是一個人生問題。
著名的語文學家帕默爾講過,屬于中國人屈從西方國家的再三要求,引進一種字母文字,充其量不過為小學生省出一兩年學習時間,但是為了這點微小的收獲,中國人就會失掉他們對持續了4千年豐富的文化語言的基礎。
另外一個反面例子,柴門霍夫,世界語發明者。世界語很好學,據說兩個小時就可以學會,但是它為什么沒有流行起來?因為它沒有文化之根。所以文化不僅僅是教育工具,更是文化的載體,使用語言不僅僅是有一種能力更是一種一門藝術,每一種語言在其發展過程中都積淀深厚的文化內涵。
今天我們怎么看語文學科性質,過去長期以來我們說語文學科性質是工具性,后來提出人文性也很重要。我們今天看到的語文課程標準,就是講語文學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這樣來表述。但是我覺得還不夠完整,還應該加上民族性三個字。在座的張玉新先生,他的導師生前多次提出一再呼吁把民族性看作語文學科重要的特征。所以我認為工具性、人文性和民族性三者的合一才能夠全面體現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
我認為漢字是中華民族第一大發明,過去我們講我們有四大發明,(安子鑒)先生說漢字是第五大發明,我認為漢字是中華民族的第一大發明,漢字文化是世界上偉大的文化。中華文化本質上是漢字文化。
這是去年年底我參加于漪老師的教育思想研討會。于漪說語言是什么,語言教育是什么,對于這些根本性的問題,教師要反反復復思考,努力清楚。于老師堅持認為,語言文字是民族文化一根,語言教育是母語教育。
我們現在確立的國際地位,上個世紀周有光教授在他的一本書里講,聯合國原始文件80%為英文,15%為法文、4%為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中文合起來占1%。這就是當時中文的地位。
世界信息網絡上,英文占90%,法文占5%,中文只占1%。我們今天看的都是中文網,但你真正越獄出去之后,你看看世界網絡,不得了。今天世界漢語熱,2016年法國有150余所大學,七百多所中小學開設漢語課程。美國中小學在學漢語人數占全部在學人數的2/3,達到40萬左右。英國現有12萬中小學生在學習漢語,占全部學漢語人數的60%。俄羅斯計劃2019年將漢語列入高考范圍。
目前,全球已有60多個國家將漢語教學納入國民教育體系,F在全球學習漢語從2004年的僅30萬人攀升至1億人。154個國家和地區,548所孔子學院,1193個中小學中文課堂。另外,漢字復活,本來屬于漢字文化圈,后來廢除漢字的國家,像韓國、日本、越南,現在重要審視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