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功群 唐素蓉
【摘 要】葉圣陶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立足于我國的教育實際和科學研究,對小學課程、教法提出了頗有價值的教育思想,形成了系統的小學課程觀與教法觀。
【關鍵詞】葉圣陶;課程思想;教法思想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0)02-0073-03
【作者簡介】1.程功群,江蘇省鹽城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江蘇鹽城,224002)教師,講師;2.唐素蓉,江蘇省阜寧實驗小學石字路校區(江蘇阜寧,224400)教師。
葉圣陶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畢生關注教育事業,留下了一系列的教育著作。從課程的編訂與實施到具體的教學方法,葉圣陶特別重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一、葉圣陶的小學課程思想
1.課程編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葉圣陶非常注重課程思想對學生的影響,他指出,“無論學習什么學科,都該預先認清楚為什么要學習它。認清楚了,一切努力才有目標,有方向,不至于盲目地胡搞一陣”。[1]葉圣陶先生認為:“教育是有最終目的和價值準繩的,教育者的義務便是使兒童得到合理、系統的知識,確定他們的新人生觀!盵2]因此,他主張,課程編訂要幫助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一方面,編訂課程要以學生為本。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學活動要圍繞學生展開,因此要考慮學生自身的發展和需求。對此,他指出:“小學教育是為著小學生的,小學教師是栽培小學生的,我們究竟希望小學生達到怎樣的地步呢?”“小學教育的價值,就在于打定小學生一輩子有真實明確的人生觀的根基!盵3]因此,課程編訂要致力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真實、契合實際的人生觀,從小培養他們的各項素質和品質,使其個性不斷發展、能力不斷提高,這樣才能造就合格公民。
另一方面,編訂課程要考慮課程的結構。葉圣陶認為,小學階段應該開設綜合課程,不適合設置分科課程。在他看來,小學生年齡小,思想還沒有完全成熟,認知還處于沒有分化的階段,科目“分開獨立,易于忘卻何所需此科;全部所習,復難得有統貫的精神;徒使學童入于偏而不全、瑣屑而遺大體之途!盵4]此外,受杜威實用主義思想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影響,葉圣陶的課程編訂本著學生受用的原則,注重課程的實用性,重視活動課程的開發。因此,綜合課程與活動課程是有益于小學階段學生發展的課程結構。
2.課程內容:立足生活本位。
小學教育的基本任務是要使學生有效掌握各項知識和技能,且充分發展學生的各方面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因此,所選擇的課程內容應包括學生成為一名優秀公民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
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葉圣陶發現了教育教學中的弊端和不足,對小學課程內容進行深刻剖析與批判。他指出,傳統的小學課程內容脫離了學生生活,大多教師認為“課程內容即教材”,忽視了“課程內容即學習活動、學習經驗”兩種認知取向。在葉圣陶看來,僅僅把教材作為課程內容來實施教育教學,學生收獲的也只是一些書本上的“死知識”,學生無法聯系生活實際獲得相應的學習經驗。這樣,學生很難獲得知識和技能,教師也就無法有效完成小學教育的基本任務。
“教育不以生活為本位而以知識為本位,是個大毛病”,葉圣陶認為課程內容要立足于生活,主張開發生活化的課程內容。教材只是教學綱要,不能一概而論地概括為課程內容本身,課程內容是一個范圍很廣、意義豐富的系統。課程內容只有立足生活本位,結合實際事物,學生才能“通過文字與事物的實際打交道”,才能夠將教材以外的活動、經驗融入他們的思想里,他們才可以獲得真知識,養成真能力。
3.課程實施: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
“教是達到不需要教”這一思想是葉圣陶教育思想中的精髓,揭示了教與學的關系,“教”即教育教學,以“不教”為目的,才能促進自身的成長與發展,實現養成全面發展的現代中國人的育人價值。一方面,這意味著教師要科學地指導學生,引導他們主動學,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學能力,從而培養出一個健全的人;另一方面,在教育教學時,教師也要注重聯系實際生活,鼓勵學生與各種事物相聯系,親近生活,懂得事物的寓意,才能增長經驗和見聞,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際能力,懂得學以致用。
而“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無疑也是課程實施的思想所在。葉圣陶說過:“假如學生進入這一境界,能夠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歷練,從而獲得正確的知識和熟練的能力,豈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嗎?而學生所以要學要練,就為要進入這樣的境界!盵5]由此可見,課程標準只有在教育者的科學的實施下,才能更好地產生效果,學生才能汲取到知識的甘霖,從而達到不需要教。
關于課程標準實施,葉圣陶認為教師應當以一種認真嚴謹的態度去解讀課程標準,并且將內在的精髓通過科學正確的方式傳授給學生,這樣才算是科學地實施課程標準。所以,課程的實施者尤為重要,不管是國家課程還是地方課程,即便課程標準制訂得再完美,倘若課程實施者消極懈怠,再完美的課程標準也不過是一張寫滿條例的紙而已。
二、葉圣陶的小學教法思想
1.葉圣陶小學教法理念:以學生為中心。
關于傳統小學教師的教學方法,葉圣陶指出,多數教師對教學方法持有錯誤的認識,他們認為教學即是對學生進行講演與講解,所扮演的角色也僅是教科書的注釋家,只是將書本知識教給學生,把學校變成了“學科雜貨店”,學生所學到的也只是記誦之學。在這種以教師和課本為中心的教學方法的影響下,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各種能力自然也就無法得到有效發展,難以造就“生活充實的國民”。
20世紀初,剛進入教師行業的葉圣陶,意識到教學方法的重要性,他指出:“蓋以欲之不良于教授,無術以使之上儕于其他,誤彼青年,余罪重矣!盵6]他批判了傳統的小學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教師只是一味地讓學生聽自己講課和抄板書,只是不斷將自己腦海里的知識和書本上的內容灌輸式地塞進學生的肚子里。所以,仔細研讀葉圣陶的教育思想,我們不難發現他的思想核心是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教會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真正培養出健全公民。
2.葉圣陶小學教學方法論:講練共進、教無定法。
葉圣陶反對傳統小學教學方法中的“記誦之學”,他指出傳統小學教育方法忽視學生主體性,使學生缺乏對生活、人生和世界的體驗與創造。[7]因此,他主張,教師要重視“講深講透”和“精講多練”的教學方法。所謂“講深講透”,就是教師在講解知識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設立一個標準或范圍,避免過深而不切實際,也避免過多講說而煩瑣多余,這樣學生才能夠真正理解接受知識。對于“精講多練”中的“精講”實則是“深”和“透”的進一步運用,指的都是教師層面,而“多練”則指的是學生層面,在不增加學生額外負擔的情況下,學生通過練習將理解的東西轉化為熟練的技能和終身的習慣。這里的“講深講透”和“精講多練”的理念注重啟發式教學,刺激學生思維的發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葉圣陶認為教師在實施教學方法的過程中,要注意講練共進,合理有度。
此外,葉圣陶主張教學方法的多元化,他勸誡小學教師應結合自身實際,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切不可生搬硬套。在《關于探討教材教法的幾點想法》一文中,葉圣陶對教學方法進行了精彩論述。他指出,教材只是授課的依據,教師應靈活運用教材,要走出“記誦之學”的窠臼,重在指導學生掌握自主探求知識的方法和養成解決問題的習慣;同時,他指出,任何一種教學方法均有其優缺點,萬不可“定于一”,而是要吸收優點、改正缺點,創造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此外,教師對教學方法的借鑒和運用,要注重結合自身情況和學生實際來做適當變通,并加強教師之間教法的探討和經驗的交流,以此實現教學方法的共享。
【參考文獻】
[1]葉至善,葉至美,葉至誠.葉圣陶集:第13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2:103.
[2]葉至善,葉至美,葉至誠.葉圣陶集:第11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1:42.
[3][5]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447.
[4]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
[6]朱永新.葉圣陶教育名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66.
[7]王倩,程功群.葉圣陶的學術人生與小學教育思想研究[J].江蘇教育,2018(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