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散文教學存在的一些典型問題,其根源在于教師未能掌握散文閱讀的應有取向與散文教學的有效方法。欣賞語言文字之美與品味思想情趣之美,可作為散文閱讀和教學的兩個基本點。
關鍵詞:散文閱讀;散文教學;教學方法
散文,作為一種感染力、審美效果俱佳的文學作品,歷來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主打文體,但當前的散文課堂教學還存在一些典型問題,筆者將之歸納為如下三點:
一是在課堂中在文本外。在課堂教學中,圖片、視頻、影像擠兌了文本,影像欣賞替代了文字品味。如有教師在《胡同文化》教學的三個主要環節運用了圖文:第一,在課前預習環節,讓學生搜集關于北京胡同、四合院的郵票或圖片;第二,在導入環節,讓學生看胡同圖片,聽“胡同歌”,談感受;第三,在情感體悟環節,讓學生看胡同拆遷照片,聽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品味作者感情。[1]此類設計在散文教學中并不少見,但需思考的是,學生是應該通過圖片、視頻了解北京胡同,還是應該通過文字品味作者情感?
二是在客體中在主體外。散文的外在言說對象,稱之為客體,如《胡同文化》中的胡同,《荷塘月色》中的荷塘。許多教師的教學往往停留在內容概括、歸納客體特點等層面,如“感受胡同文化有什么,理解胡同文化是什么,了解北京胡同的特點”等等。然而,散文的客體不過是作者寄托情感的載體,重客體輕主體,實屬舍本逐末。
三是在思辨中在語文外。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多有思想層面的拔高,如“辯證地看待傳統文化,有自己的見解”“胡同文化應該何去何從”等。此類問題,似乎在訓練學生的思辨能力,但實則脫離了文本。思辨能力的培養固然重要,但跳出“語文”的思辨能力,屬非語文目標,不能成為語文教學主流。
之所以產生這些問題,根源在于教師未能掌握散文閱讀的應有取向與散文教學的有效之法。佘樹森在《散文創作論》中指出,散文產生美感的原因有兩點,一是思想情趣的美,二是語言文字的美。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表里。這也是眾多散文家及研究者的共識。因此,欣賞語言文字之美與品味思想情趣之美,可作為散文閱讀和教學的兩個基本點。
一、欣賞語言文字之美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散文更是語言文字中的臻品。
欣賞要慢讀、細讀,讀出文本語言的特點,讀出語言所構建的意境、所蘊含的意味。如汪曾祺的語言以“不溫不火,爐火純青”著稱,家常的、平淡的話居多,《胡同文化》的語言更是京片味兒十足,但在文末卻出現一組四字句“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跟家常話相比,顯得文雅。突然變“雅”,定有深意。敘了家常話,作者有感慨,只有用詩一般的語言方能抒發內心之感。細讀這四句,能喚起讀《天凈沙·秋思》似的悲涼、落寞之感,是不舍但又覺得該舍的糾結與無奈。
欣賞是體會、領會,領會語言文字中的思想與情感。如郁達夫《故都的秋》里的意味。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到北平來的理由,也不過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
可是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單單這兩段話,就有很多語言值得品味。
第一類,關聯詞,兩段用了“無論……總是”“尤其……非要……才”等表示鋪墊、強調的一系列關聯詞,從中不難感受到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特別喜愛之情。
第二類,反復的詞。三個“來得”,兩個“這”,兩個“深味”,該采用怎么音調與節奏去讀呢?是舒緩的、飽含深情的。反復讀,就能讀出作者對特殊秋味的特有深情。
第三類,前后語意加深的詞。第一段是“秋味”,末段變為“秋的深味”,為什么有這樣的變化?因為作者對故都的秋味越回味情感越濃烈,至文末僅用“秋味”已不足以表達內心情感了。郁達夫的語言通常是細膩的、具體的,而情感是坦誠的、直接的。學習《故都的秋》,不該品品這獨特的語言嗎?
散文閱讀要“欣賞語言文字之美”這個基本點,決定了散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品味語言。梳理多位名師的教學實錄可以發現,指導學生品位語言有如下常用的方法:
(一)朗讀法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指導學生反復朗讀、真情朗誦是品味語言最常用的方法。請看特級教師蔣軍晶《祖父的園子》的教學[2]160-172:
【教學內容】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愿意開一朵花,就開一朵花,愿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玉米愿意長多高就長多高,它若愿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
【教學過程】
1.默讀:找反復排比多的語段。
2.指名朗讀該段。
3. 2分鐘讀背該段。
4.在PPT上隱去畫線部分,教師讀前半句,學生接后半句,反復并加速接讀。(學生讀得越來越輕快)
5.要求學生體悟:讀了之后,大家對地里的倭瓜、黃瓜、玉米有什么感覺?(學生回答:擬人手法,都活了;自由自在、很快樂、無拘無束;等等)
反反復復地讀就是反反復復地感受,多遍朗讀以后,學生能意會語言的特點及其中蘊含的情感,“特別的寫法肯定蘊含著特別的情感”的教學目標也得以落實。
(二)對比法
所謂對比法,就是通過文章語言與其他語言的比較,品味語言的特點,如口語與書面語的對比、長句與短句的對比、近義詞的對比等等。請看郭初陽老師《鳥的天堂》的教學[3]:
【教學內容】
一部分樹枝垂到水面,從遠處看,就像一棵大樹斜躺(臥)在水面上。
現在正是枝繁葉茂的時節(時期),這顆榕樹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覽(展示)給我們看!渚G的顏色明亮地在我們眼前閃耀(照耀),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注:本段是原作,括號中是課文用詞)
【教學處理】
郭老師挑選了原作中四個與課文不一樣的詞,讓學生進行比較。學生討論得非常深入,發表的意見也很精彩,如:有的說“時期”好,“時期”有現代感;有的說“時節”好,“時節”表示植物生長的節令。
品味語言,需要這樣細讀。細讀了,比較了,方可深入理解語言的不同表達效果。
二、品味思想情趣之美
王榮生教授說:“作者之所以寫散文,是要與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盵2]7可見,讀散文,重在品味作者之情。
品味,要透過客體看主體。讀散文不能只停留于客體層面,而應該重點揣摩作者傾注其中的感情。如對老舍《我的母親》的教學,有兩位教師分別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一】
1.分析母親的形象,感受母愛的偉大。
2.學習作者抓住典型事例來表現人物思想品質的寫法。
3.品析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學習老舍散文的語言特色。
【教學目標二】
1.細讀文本,品味老舍散文的語言特色。
2.感受作者對母親情感變化的心靈軌跡,體認作者對母親的獨特感情。
教學目標一重在感知母愛,教學目標二重在關注老舍對母親的獨特情感。顯然,教學目標二的閱讀取向更契合散文。老舍寫此文是為了塑造偉大母親的形象嗎?其實不然,文章開頭寫母親未婚時的生活,中間擇取受母親影響的事件,結尾用不少的筆墨寫與母親分別后、母親去世后的情況。這些與母愛的偉大無關,而與作者對母親的追思有關。老舍寫此文,是為了追悼母親,表達心中的懷念、感激、自責與痛楚。
品味,要區分作者與我。因為散文所寫皆來自日常生活,接近尋常人的情感體驗,讀者容易“他我不分”,用自己的情感代替作者的情感。雖然讀散文要以己之心貼作者之心,但以己之感代替作者之感,就讀之不得了。如在《胡同文化》教學中,不少教師對“電梯事件”的解讀是:覺得生活小事可以“忍”,但對于社會上的不良現象,不該“忍”。汪曾祺寫電梯事件是為了批判胡同“忍”文化沒有人情味?其實不然,電梯事件后,作者特地摘出了一句話來闡述——“‘睡不著瞇著這話實在太精彩了!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一般在什么時候會說“太精彩了”“某某,真有你的”,是批評的時候還是肯定的時候?細讀作者的解說,不難發現,作者在此沒有貶斥的意思,只對胡同人的如此逆來順受,如此會“忍”的性情感到別有情味。若硬把它解讀成作者對“忍”的批判,那就是以己之心代替作者之意了。
散文閱讀要“品味思想情趣之美”這個基本點,決定了散文教學的另一項重要內容——領悟情感。領悟情感,即把握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感情,其關鍵在于掌握揣摩語言文字的方法。
(一)從作者直接陳述的語句中,感受作者的真情實感
作者直接陳述的語句,一般有表示心理活動、好惡評判的詞。通過這些詞容易把握作者的直接感受,乃至發現作者的情感變化軌跡。如特級教師李海林《幽徑悲劇》的教學[2]177-188:
師:讀散文要以己之心,體貼作者之心。如何體貼呢?——找作者直接的陳述。同學們,請看課文第11~16段,把所有含有“我”的句子都找出來。
[學生逐一找出相關句子。]
師:在這些句子中,畫出表示心理活動的詞,朗讀、體會。
[學生畫出并朗讀了“嚇了一大跳”“痛苦”“毛骨悚然”“ 悲哀至極”等詞,從中較快地體會到作者的痛苦、悲哀之情。]
這一教學看似簡單,但學生經過此環節掌握了體會作者情感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二)從文句的語氣語調中,體察作者的言外之意
除了直接的陳述語句之外,作者往往還會在字里行間委婉地表達情感,即常說的言外之意。李海林老師在執教《幽徑悲劇》時也用了此法。李老師引導學生從語氣語調中讀出言外之意,先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會和對比體會:
師:聽話不僅要聽內容,更要聽語氣語調,這就是話外之音、言外之意。請同學們讀第15段,看一看這段是什么樣的語氣語調,從中你感受到作者的什么感情?
[學生感受不深。]
師:請同學們對比朗讀第8段與第15段。(用粉筆在黑板上列表)將你的閱讀體會填入表格中。
[對比朗讀后,學生在表格中分別填寫了“美、快樂、幽靜、芬芳”“喜愛、快樂、高興”和“悲傷、凄涼、悲慘、無力”“悲傷、希望不發生、抱怨、解嘲、無奈”等內容。]
顯然,在對比體會后,學生若有所悟,但仍沒到位。對此,李老師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的相近事例,以喚起學生已有的情感經驗。最后,讓學生再次朗讀,他們對言外之意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
言外之意,不易領悟,若教師直接給予,學生無法切身領會,只能死記硬背,那么教學就會失去應有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