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學生立場的閱讀教學,必須從學生的視角深入研讀課文以加強教學的針對性,認真了解并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增強學生的獲得感,讓教學富于變化以增強課堂吸引力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閱讀教學;學生立場;有效教學
所謂學生立場,就是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當前大部分學生對語文課的態度談不上喜歡,可因為學的是母語,所以也不能說他們不喜歡語文課,但學生在課外大都不會把時間花在語文學習上,而是用來學習他們認為更容易為高考增分的學科。面對其他學科搶占了學生應有的課外語文學習時間,每個語文教師都不能不思考怎樣做才能使學生更喜歡語文,使課堂教學更有效。下面筆者擬結合教學案例,談談基于學生立場的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以學生的視角深入研讀課文
很多教師在備課時,很少顧及學生閱讀課文時可能會出現的疑難困惑,導致閱讀教學不同程度存在學情不明、針對性不強的問題。
要使閱讀教學更有效,教師在教學一篇課文前,一定要認真研讀文本,對文本內涵有深入的理解。尤其重要的是,還要把自己當作一名學生,從他們現有年齡特征、實際閱讀能力的視角,對課文“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認真進行解讀,同時預測學生在閱讀課文時會存在哪些學習困難,對課文內容會出現什么樣的解讀甚至是誤讀。這之后,才能根據從學生視角對課文進行解讀的發現,結合該篇課文所在單元的教學要求,最終確定課文教學目標及學習重點、難點。
朱敦亮老師在教學《祝!纷寣W生“試概述祥林嫂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時,學生對祥林嫂形象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解讀:一種是認為“祥林嫂有著勤勞、善良、淳樸、聰慧、堅強的優秀品格和不屈不撓的反封建禮教精神”;另一種卻認為“祥林嫂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封建禮教衛道者”。[1]學生對課文存在不同的解讀是極為正常的現象,但認為祥林嫂“聰慧”和有“不屈不撓的反封建禮教精神”,顯然不屬于文本的應有之義,而“祥林嫂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封建禮教衛道者”的觀點也有失偏頗,說祥林嫂是一個封建禮教思想的受害者和犧牲品更為妥當。
上述學生對祥林嫂形象不同解讀結果的案例表明,如果教師粗略讀完課文后就去看“教參”中解讀課文的文字,或干脆就到網上去搜集他人的教學設計來代替自己對文本的深入研讀和教學設計(這兩種不良現象在語文教師備課時并不少見),那么,當課堂上出現學生對文本的誤讀時,教師由于缺乏對文本內容的深入理解,怎么引導學生去偽存真?當學生理解文本出現困難時,教師又怎能引領學生對課文“瞻前顧后”,順利突破學習難點?
教師課前深入研讀文本,堅持從學生的視角去認真解讀文本,教學中必然能對癥下藥,有效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長此以往,教學針對性增強,實效性提高,有利于實現閱讀教學更為有效的教學奮斗目標。
二、以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為第一要務
教學只有滿足了絕大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才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滿足學生的語文學習需求是教學的第一要務。而要滿足學生的語文學習需求,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是什么。
了解學生學習需求的途徑之一是上述所說的從學生的視角出發研讀文本,再根據教師對任教班級學生語文學習狀況的了解,明確學生學習該篇課文的具體學習任務。
途徑之二是布置學生在預習時提出問題(如果課前無法保證預習應有的效果,可在課堂上擠出一部分時間讓學生閱讀課文),教師梳理后在上課時集中解決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黃厚江老師在教學《阿房宮賦》之前,學生預習時就提了很多問題,對此,黃老師說:“大家提的問題我們不可能在課堂上一一解答,實際上也沒有必要一個一個地解決。因為很多問題,只要把注釋用心地琢磨一下,把上下文結合起來想一想,就能夠自己解決。在這里,我們一起研究幾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盵2]曹勇軍老師在教學《赤壁賦》一課時,也提出了“請寫下閱讀中你的疑問和質疑,交給老師”的預習要求。[3]可見,讓學生就課文預習提出自己的疑難困惑,是不少教師了解學生學習需求的重要方式。
途徑之三是在教學進程中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妒幻麕熃獭蠢贤酢怠芬粫涗浟它S厚江老師教學《老王》的過程,在黃老師向學生提出問題“為什么要用這樣的筆調描寫老王呢”之后,編者單獨加了一行字:“學生沒有反應!盵4]顯然,這是學生學情的真實記錄,反映了學生的學習需求。
從上述三個途徑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后,教師或課前擬訂教學預案,或課中臨時生成教學方案,教學中就能以得當的方式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使學習真正發生。努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能有效增強學生的獲得感,既能讓學生更喜歡語文課,又能切切實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何樂而不為?
三、以有變化的教學增強課堂吸引力
清代袁枚在《李覺出身傳評語》中寫道:“文似看山不喜平。若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觀?惟壑谷幽深,峰巒起伏,乃令游者賞心悅目;蚪^崖飛瀑,動魄驚心。山水既然,文章正爾!币馑际菍懗鰜淼奈恼乱欢ㄒ裆剿粯佑衅鸱,有波瀾。教學亦相同。一個積累了一定教學經驗的教師,會形成對教學程序、教學方法的習慣性選擇,課堂教學難免會讓學生產生“如井田方石,有何可觀”之感,漸漸地就會失去對學生的吸引力。因此,努力使自己的教學有變化,是增強課堂吸引力的需要,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需要。
在高中小說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的教學結構基本相同,程序一般是: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梳理情節結構、賞析人物形象、歸納小說主題、分析寫作特色。而陳曉峰老師執教的《裝在套子里的人》,其教學程序為:(1)以詩《老掌柜難舍芭蕉扇》導入;(2)整體感知,把握小說情節;(3)“別里科夫之死”專案調查——“別里科夫是自殺,還是他殺”,要求學生從“案發背景”“現場勘查”“人物檔案資料”“有關人士采訪”“結案報告”等方面合作探究,并分組展示;(4)設計墓聯。[5]該課例妙在將課文學習轉化為案件調查活動,學生只有深入研讀文本才能完成調查任務。最后的“設計墓聯”環節,學生完成時也一定要結合別里科夫的外表和思想特征。這樣的小說教學程序,形式新穎,必然帶來學生學習熱情的空前高漲,教學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
鄭逸農老師執教的《我與地壇》,其教學程序也有別于大多數教師的教學程序:(1)布置學生課前以“校園一角”為話題寫一篇短文;(2)教師激趣,引入新課;(3)初讀課文,交流閱讀感受;(4)討論確定課文學習主題——賞析語言;(5)選取文中新穎獨特的三處景物描寫,探討史鐵生散文的語言風格;(6)將課前所寫短文的語言與史鐵生的語言作比較,然后教師介紹“套板反應”現象,讓學生感知自己的語言“套板”;(7)涵泳品味三處景物描寫并默寫,再寫“校園一角”,由小組向全班推薦優秀作文;(8)教師介紹“語文意識”,要求學生不斷凈化美化自己的語言。[6]我們大多數教師在教散文時,對課文“寫了什么”“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等內容面面俱到,卻哪個方面都沒能深入探究。與此不同,鄭老師這種以讀促寫的教法,會讓學生感到耳目一新,教學自然更為有效,對學生學習語文幫助更大。
列舉兩位老師富于變化的教法,旨在告訴所有語文教師:教學不可一成不變,要努力變革自己的教學“套板”,通過有變化的教學,增強課堂吸引力,提高教學有效性。在實施有變化的教學時,可像兩位老師一樣,或在學生學習活動設計上加以創新,或在教學內容選擇上做文章,以求獲得更為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之,基于學生立場的閱讀教學,必須從學生的視角深入研讀課文以加強教學的針對性,認真了解并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增強學生的獲得感,讓教學富于變化以增強課堂吸引力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這樣,即使語文學科不能成功搶占學生的課外學習時間,語文教師又有何懼?認真謀求課堂教學的有效乃至高效,才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