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章太炎
從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前期,中國文化在瀕臨滅亡中經歷了一次生死選擇。在這個過程中,兩位學者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他們是中國文化在當時最杰出的代表。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精熟程度和研究深度,甚至超過了唐、宋、元、明、清的絕大多數高層次學者。因此,他們有一千個理由選擇保守,堅持復古,呼喚國粹,崇拜遺產,抗拒變革,反對創新,抵制西學。他們這樣做,即使做得再極端,也具有天經地義的資格。
但奇怪的是,他們沒有做這樣的選擇,甚至,做了相反的選擇。正因為這樣,在痛苦的歷史轉型期,傳統文化沒有成為一種強大的阻力。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僅僅因為兩個人,就避免了一場文化惡戰的發生。局部有一些沖突,也形不成氣候,因為“主帥中的主帥”,沒有站到敵對陣營。
這兩個人是誰?
一是章太炎,二是王國維,都是我們浙江人。
他們兩人深褐色的衣帶,沒有成為捆綁遺產的錦索,把中國傳統文化送上豪華的絕路。他們的衣帶飄揚起來,飄到了新世紀的天宇。
我曾經說過,在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這組杰出的“文化三劍客”之后,清代曾出現過規模不小的“學術智能大薈萃”。一大串不亞于人類文明史上任何學術團體的淵博學者的名字相繼出現,例如戴震、江永、惠棟、錢大昕、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汪中、阮元、朱彝尊、黃丕烈等。他們每個人的學問,幾乎都帶有歷史歸結性。這種大薈萃,在乾隆、嘉慶年間更為發達,因此有了“乾嘉學派”的說法。乾嘉學派分吳派和皖派,皖派傳承人俞樾最優秀的弟子就是章太炎。隨著學術群星的相繼隕落,章太炎成了清代這次“學術智能大薈萃”的正宗傳人,又自然成了精通中國傳統文化的最高代表和最后代表。
但是,最驚人的事情發生了。這個古典得不能再古典、傳統得不能再傳統、國學得不能再國學的世紀大師,居然是一個最勇敢、最徹底的革命者。他連張之洞提倡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方案也不同意,他反對改良,反對折中,反對妥協,并為此而“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并世亦無第二人”(魯迅語)。
“并世亦無第二人”,既表明是第一,又表明是唯一。請注意,這個在革命之志上的“并世亦無第二人”,恰恰又是在學術深度上的“并世亦無第二人”。兩個第一,兩個唯一,就這樣神奇地合在一起了。
憑借章太炎,我們便可以回答現在社會上那些喧囂不已的復古勢力了。他們說,辛亥革命中斷了中國文脈,因此對不起中國傳統文化。章太炎的結論正好相反:辛亥革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自我選擇。在他看來,除了脫胎換骨的根本性變革,中國文化在當時已經沒有出路。
王國維
再說說王國維。他比章太炎小九歲,而在文化成就上,卻超過了章太炎。如果說,章太炎掌控著一座偉大的文化莊園,那么王國維就是在莊園周邊開拓著一片片全新的領土,而且每一項開拓都前無古人。例如,他寫出了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戲劇史,對甲骨文、西北史地、古音、訓詁、《紅樓夢》的研究都有劃時代的意義。而且,他在研究中運用的重要思想資源,居然有很大一部分來自德國哲學家叔本華和康德。由于他,中國文化界領略了“直覺思維”,了解了“生命意志”。他始終處于一種國際等級的創造狀態,發揮著“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后來的自殺,正反映出20世紀的中國社會現狀與真正的大文化還很難融合。
兩位文化大師,一位選擇了革命,一位選擇了開拓,一時讓古老的中國文化出現了勇猛而又凄厲的生命烈度。這種生命烈度,使他們耗盡自己,卻從根本上點燃了文化基因。
回想世界歷史上每一個古代文明走向隕滅的關鍵時刻,總有幾位“集大成”的銀髯長者在作最后的掙扎,而且,每次都是以他們生命的消逝代表一種文明的死亡。章太炎、王國維也是這樣的集大成者,他們也有過掙扎,卻在掙扎中創造了奇跡,那就是沒有讓中華文明隕滅。我由此認定,他們的名字應該在文明史上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他們兩位是參天高峰,卻也容易讓我們聯想到身邊的一些丘壑;貞浧缴龅竭^的文化巨匠,沒有一個是保守派。而那些成天高喊“國學”“國粹”的復古主義者,卻幾乎沒有一個寫得出幾句文言,讀得下半篇楚辭。
真正熱愛某個行當的人,必定因除舊布新而傷痕累累。天天在保守的村寨口敲鑼打鼓的人,卻一定別有所圖,需要多加提防。
(煩了摘自天地出版社《雨夜短文》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