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夷
如果一所學校擁有杰出的教師,這就是一所杰出的學校。沒有杰出的教師,這所學校就缺少杰出的關鍵因素。這從來都與方案無關,而與人有關。因為方案只有把教師身上最好的東西發揮出來的時候才算是答案。
——托德·威特克爾
就是這段寫在第一件事前的提示語,讓我思潮微涌,觸動了我心中沉靜多年的一隅,引發購買此書一睹為快的沖動。
捧著這本書,做好啃艱澀理論的心理準備,計劃每天一定要拿下10頁的閱讀任務,然而,這是一本讀著不累的書,原本打算16天讀完,結果5天就拿下了,而且收獲頗豐。全書案例極多,敘述與分析融為一體,如同一個說書藝人在向聽眾娓娓道來,敘講身邊之事。事事微小,卻在微小中洞見深邃的教育哲理,情感被威特克爾的筆桿撩撥起來,邊看邊感慨:這是我們經歷過卻從未關注過的小事。盡管這14件事,都沒有轟動的效應,但威特克爾洞幽察微,就是從那些被多數人所不屑或所忽略的小事與細節中,發現震懾人心的道理,共鳴得以產生正是這似有卻無的細節。
如果各班都在上課,而全校最調皮搗蛋的兩個學生在走廊里經過,教師通常會怎么說?多半會說“你們現在應該在哪兒?”“你們從哪個教師的班上跑出來的?”“上課鈴響了你們不知道嗎?”我們對待他們的方式就好像他們注定不會干什么好事。
確實,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即便沒有,可看到這樣的情況,我們的心態也是這樣的,這似乎是一種自然反應。我們很少會因此動心、動腦,看出什么事外之情,事外之理。
但是,如果走廊里出現的是未來將在畢業典禮上代表全年級致開幕詞(成績第二——譯注)和閉幕詞(成績第一——譯注)的學生,情況又會怎樣?他們通常會獲得一個友好的微笑!班,今天怎么樣?”我們的自然反應就是把他們當作好學生來對待。
這也是我們的日常表現,也是我們情感的真實外露。我們很少思考這里面有著怎樣的教育機智與育人哲理。我們沒有思考是因為我們經歷但卻不知關注,而一旦把我們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放置一起時,我們自己就感動了,在育人方式的情感與理智中,哪個應成為教師的主導就在這對比中不言自明了。但此時我們激動的是我們自己的態度,意識到需要改變的是偏見,需要建立的是一視同仁,然而這又是智慧上的遜色。且看威特克爾的敘述:
現在有沒有辦法讓我們以同樣的態度對待這兩組學生而達到我們所需要的效果?就像他們都很優秀一樣。有辦法。我們可以用“嗨,需要幫忙嗎?”招呼所有學生。
這是愛與理智的結晶,是威特克爾長期眷注“人”的教育的結果,是他有一雙內視的慧眼,才能對教育作如此細致的剖析。
有一雙內視的慧眼,這是我對該書最崇敬的理由之一。作為一名老教師,面對學生,我早已失去了最初的激動,經歷讓我們形成了刻板印象,學生就是一群來接受教育的孩子。長期以來,我們以學校的規范來教導他們,目光永遠在學生身上、規則身上、家長身上,很少將目光折回,分析、內視一下自己。少了這種內視,我們就失去了成為智慧教師的機會與動力,而日漸平庸,終于匠氣十足而無可圈可點的、可自豪的業績。在《優秀教師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中,有關將目光內視、提高自我的內容占據了一半,而且,可以說篇篇都有滲透,或者說,或多或少都在表達這樣的思想。要說明這點,一種最好的表達就是摘錄原文:
現在請你問自己三個問題:
◆如果學校里水平最高的教師布置一項測驗、考試或家庭作業,而學生做得很差(我們都知道,這種情況有時會發生在最優秀的教師身上),他(她)會責備誰呢?
預測答案:他(她)自己。
◆現在,如果學校里最差的老師布置一項測驗、考試或家庭作業,孩子們也做得很差(正如我們剛才承認的,這種情況有時會發生在最優秀的教師身上),他(她)又會責備誰呢?
預測答案:學生,或者家長,或者學校行政部門,或者去年的教師,或者……
◆教師在課堂上能控制誰的行為?
唯一可能的答案:他自己的行為。
答案本身已經說明了一切。
這里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不是作業完成不佳的學生;兩組都有這樣的學生。關鍵是教師作何反應。好的教師持續不懈地改進教學,把注意力集中于他們能控制的東西——自己的表現。不好的教師等待其他東西發生變化。優秀的教師從自己的身上找答案;蹩腳的教師把注意力投向其他方面。
正是這種問題歸因理論,讓教師有了優秀和蹩腳的差異。優秀的教師有著內視的雙眼,從自身尋找問題的根源,而使自己在一次次的問題、麻煩中茁壯成長;而平庸的教師坐等條件的變化,總在責備外部原因中失去成為優秀者的靈性,在怨天憂人中把自己推向了庸俗。其實,就這三個問題,我們也可以對號入座,針對多年的教學來一一對照,這樣的情形遇過了多少次,每一次我們都是怎樣歸因的。當然,答案也是明確的。我們今天的狀況,足以說明我們缺少一雙能內視的慧眼。盡管我們身邊也有不少教師取得過優秀的證書,甚至級別很高的,然而這種優秀更多的是肯吃苦、甘平庸而所謂兢兢業業的優秀,而不是在智慧上的特別,在科學與藝術上的杰出。正如威特克爾所描述的:
最優秀的教師都對學生期許很高。但是,把優秀教師和其他教師區別開來的是這個因素嗎?
即使最差的教師也對學生滿懷期許。無論課程的內容多么地無聊,他們都期望學生全神貫注;無論課堂多么枯燥重復,他們都期望學生聚精會神;無論教師怎樣對待他們,他們都期望學生好好表現。要知道這都是高遠的期許。
教師對學生有什么期待不是問題的關鍵;各種水平的教師都對學生懷有很高的期許。真正重要的問題是教師對自己有什么期許。優秀教師對學生懷有很高的期許,但對自己的期許更高。拙劣的教師對學生期許很高,對自己都沒有什么高標準的要求……
這反映在我們的教學中,只要問一問“當我們對學生提出要努力讀書的要求時,我們問一問自己是不是也在努力地讀書”就可以得知了。在當前的教壇上,熱愛閱讀的教師有多少呢?我們不正是對別人有很高的期許,而對自身卻沒有更高的要求嗎?而威特克爾下的定義是“拙劣”。這很值得我們反省!
在《優秀教師一定要知道的14件事》中,引導教師認識自己的內容極多,而且多是以事實說話,講“我”的故事,即以情節吸引閱讀,又能在簡單的故事中給人一個驚喜的概括,引出讓人必須圈圈點點的金玉良言。比如開頭的提示語,之所以吸引了我的眼球,引發我非看不可的沖動,就是因為這種真知灼見。我到過很多學校,聽過很多校長的業績匯報,他們從來都是把學校的優秀歸結為自己制訂的改革方案——方案優秀、理想優秀就是學校的優秀。校長們最津津樂道的,最讓自己值得炫耀體面的也是他們的管理措施,他們的上通下抹左右相連的關系網。很少有聽到過一個校長在向大家炫耀中只說“我們學校擁有多少杰出的教師,當前已有多少杰出的學生”,而只是說自己制訂怎樣的改革方案,承擔了多少什么級別的課題,獲得過多少榮譽。這是多么地本末倒置!沒有優秀的、杰出的教職員工,這所學校憑什么是優秀的?
讀書是快樂的,思考有時卻很痛苦,也許正是這樣的痛苦讓我們漸漸離平庸遠些。不管怎么說,擁有一本好書總會讓閑暇有著別樣的幸福。